身为计量人,告诉你不一样的计量

我国计量文化博大精深,计量历史悠久,计量文物丰富,制造技术精良。

PART1

中国传统计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:
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,这是计量的萌芽与形成时期;
到了秦汉两代,是计量的统一与成熟时期;
自魏晋南北朝到宋元,是计量的变动与发展时期;
而辗转到了明清,是传统计量的转化与开拓时期。
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也处处体现了计量元素。
今天就告诉你不一样的计量。

截图未命名1113164845

PART2
古诗中的计量
唐·刘禹锡
以“昼夜平分,钧铢取则”为韵
惟天垂象,惟圣作程。播二气而是分晷度,立五则而在审权衡。上穆天时,应阴阳之克正;下统人极,俾准绳而惟平。于是黍累无差,毫厘必究,等度量而化通远迩,体平均而势行宇宙。当其夹钟中律,南吕戒候,铜浑应节于寒暑,玉漏方齐乎宵昼。(…)方今百度惟贞,万邦承则,顺时设教兮靡不获所,同律和声兮尤臻其极。玉衡正而三阶以平,七政齐而庶政不忒矣。美君臣之同体,犹权衡以合德;宰准绳之在心,庶轻重之不惑。
唐朝科举取士,诗赋往往用度量衡内容命题,故中唐诗豪刘禹锡传世作品中,也留下了有关度量衡的赋文《平权衡赋》,它以优雅的骈体赋文,阐述了度量衡文化的价值。
唐 裴度
阳和行庆赐,尺度及群公。荷宠承佳节,倾心立大中。
短长思合制,远近贵攸同。共仰财成德,将酬分寸功。
作程施有政,垂范播无穷。愿续南山寿,千春奉圣躬。
唐德宗时期中和节赏赐朝臣象牙镂尺。
俗话说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这一大唐文化习俗象征皇帝以尺为规矩法度,朝臣以尺为履职法度。贞元八年,宏词科以《中和节诏赐公卿尺》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,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、李观、裴度等人都留下了佳作。裴度的“阳和行庆赐,尺度及群公”诗句中可见当时赐尺行为的存在。

截图未命名1113165340

PART3
身体中的计量
象形字,尺就是如图所示。
《孔子家语》:“布手知尺、布指知寸,舒肘知寻,斯不远之则也。” 大意是:中指节上一横纹,叫一 寸;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;两臂伸长,叫一寻。
咱们的祖先首先拿什么东西测量呢?最直接、简单、粗暴的办法——人的身体。不过“布手知尺”限于男子,女子的手小怎么办呢?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长度为“咫尺”。
成语“近在咫尺”,你懂是什么意思了吧。
三百步为里,二百四十步为亩。
先秦时商鞅规定“举足为跬,倍跬为步”,即单脚迈出一次为“跬”,双脚相继卖出为“步”。跬是早期社会中,土地面积测量的最小单位。秦代曾规定“六尺为步”相当于现在的1.4米。
《毂梁传》:古者,三百步为里,二百四十步为亩。
商鞅说,举足为跬,倍跬为步。也就是单脚迈出一次为跬,双脚相继迈出为步。
耳熟能详的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,也是从这里来的。
掬手成升,也是用手来测量。两手合盛就是掬,一只手盛的就是“溢”。人们采用“掬手成升”的原始计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变得有据可依。
《小尔雅·广量》曰,“掬四渭之豆”,即4掬=1豆;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说,“四升为豆”,即4升=1豆。
“掬手成升”在早期社会中确实为物品交换提供了一定的容量量值标准,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原始的标准是非常不准确的。人手的大小随着身体差异而不同,这直接影响所“掬”容量的多少,故“掬手”所成的“升”差异很大。
PART4
计量文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
从古代度量衡到现代计量的整个发展历史,
可以说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,
从古代度量衡到现代计量所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及精神内涵,
便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PART5
在传统文化中探寻计量光影,
在计量文化中体现中华文化精髓,
弘扬计量文化、弘扬中华文化,相信吾等任重而道远。
以梦为马,
诗酒趁年华。
0
收藏
举报
条评论
评论